城市化进程中 提高农民素质是关键
发布时间:
2009-02-18
来源:
城市化进程中 提高农民素质是关键
——市工商联副主席林树冯在市政协五届三次会议上的提案
近几年来,随着富民政策的进一步加宽,党中央出台了含金量较高的“一号文件”,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在乡、村全面落实,农民的切身利益得到了保护,种植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各类土地纠纷在全市各在也接踵而来,频繁发生。特别是我市各地在发展经济,投资项目,征地建设,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常常遇到一个非常很大的障碍,就是农民不同意征地方开工建设。这严重影响了项目的建设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是破坏了我市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汕尾的形象。怎样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经济项目顺利的建设和农民所遇到的困境问题,是关系到城市化进程能否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对农民的教育是解决城市化的农民问题的关键。
然而,农民素质的现状不容乐观。一是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比较匮乏。由于目前这一代农民所受的基础教育相对较差,造成了他们对新技术、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普遍较低,对市场经济还停留在粗浅、模糊的认识水平上,对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缺乏必要的思想和物质准备。二是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较弱。一方面,农民对国家依法治国的方略所知甚少,由不懂法而造成的违法事件时有发生;另一方面,一些农民片面理解民主,把民主等同于“绝对的自由”,进而向基层政府提不合理的要求,甚至阻挠基层政府依法行政。三是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待提高。一些地方宗族、地域观念根深蒂固,封建迷信大行其道,一些消极思想和陈规陋习沉渣乏起,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提高农民素质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已经成为当前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一项紧迫工作任务。我们通过多面的调查研究,认为教育是提高农民素质的一条必经之路。
一、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素质
我市农民占到了全市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十多。农村基础教育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农民文化素质的高低。各级财政应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支持力度,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从而提高农村人口素质。
二、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
目前,很多农民子弟在完成基础教育后就直接加入劳动力大军之中。针对这一现状,要考虑在基础教育过程中加大职业教育的比重,使多数农村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就能学到一些职业技能,为其以后求职打下一定基础。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各人民团体、各涉农工作和研究部门,都应根据我市农村实际,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农民切实需要,以服务农民为宗旨,大力开展不同形式的农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一些实际困难。
三、加强社区教育与文化,实现农民的素质飞跃
城市化为农村社区教育带来了新的思考,农村社区教育要在新形势下发挥优势,推动城市化的进程,离不开各级领导的高起点认识,离不开各部门、各团体、市民的积极参与,离不开健全社区教育网络,当然社区教育更应直面挑战,努力解决新近出现的问题。
(一)以农民为本,多角度的推进终身学习理念。引导农民自主的学习愿望,激发农民内在的学习需求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光靠“外力”作用就能实现的,需要农村社区教育分步骤、全方位的加以推进。首先,加强终身教育宣传力度,引导农民形成终身学习观念。观念的改变离不开宣传和教育,农村社区教育在改变农民的学习愿望,激发农民的学习需求方面必须加大宣传力度,着重改变农民长期形成的缺乏紧迫感和竞争意识。引导农民形成终身学习观念需要农村社区教育部门与各级组织的合作与沟通,通过宣传教育和组织学习的方式帮助农民认识竞争的重要性、迫切性,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建立社区各种学习型组织吸收农民参加,使终身学习的理念扎根农民的心中,将学习变成自己的生活方式。其次,丰富农村社区教育内容,培养农民自觉学习愿望。社区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各种手段来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的科技人文素质和生存质量。丰富多样的农村社区教育内容不仅可吸引更多的农民参与,更重要的是帮助农民形成学习的习惯,培养农民的学习兴趣,改变原来被动的学习状况,享受生活乐趣。随着农民逐渐融入城市的文化氛围,农村社区教育必须提供适合农民尽快适应城市生活所必须的教育内容。
(二)整合社区资源,沟通社区教育与文化。社区教育是教育同社会的结合过程,是在社区范围内体现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农村社区教育要充分利用社区内的教育资源,发挥各类社会事业、文化设施的教育功能,构建横向联合、纵向沟通的社区教育网络,发挥整合效应。尤其要充分利用社区内各级各类学校的各种教育资源,学校向社区开放,做到教育资源共享,构建社会化、开放式的终身学习网络。鼓励中小学、职业学校、成人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积极参与社区教育实验工作,最大限度地促进学校教育资源有序地对社区开放,为社区成员创造一个快速、便捷获取知识和信息的社会环境,逐步做到处处是学习之所、时时有学习之机、事事为学习之事。社区文化方面,主要指社区内的图书中心、广场、公园、企业、事业单位等,这些机构具有潜在的天然教育影响力,可通过协调将其开辟成社区教育基地或试验园地,组织社区成员进行参观、考查和学习,这样有利于缓解社区教育资源的相对短缺,最终促进农村城市化的良性发展。
(三)转变农民观念,实现农民的素质飞跃。在农村城市化的过程中,要实现农民社会观念、生存观念、职业观念、集体观念的转变,时时、处处、事事都需要进行社区教育,以培育农民的职业素质、社会观念和生活方式,使他们养成组织性、纪律性,树立社会群体、集体观念;完成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化,实现农民素质的质的飞跃。
四、加强农村普法教育,提高农民遵纪守法的意识
为适应城市化的需求,农村教育的内容应从加强法制教育着手。在农村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中,结合“法律六进”活动,全面加强农村普法阵地建设,着力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积极创造良好法治环境,形成了“村村有法制宣传栏,村村有法制宣传标语,户户有普法宣传单,店店有法律服务便民联系卡”的农村普法网络,由市依法治市办公室根据农村实际统一编写《农村常用法律知识手册》内容,下发村组。我市各镇要利用周末时间邀请法律专家学者、从事司法工作者,进村开展法律讲座和开展法律广场咨询活动。不断提高农民的法律素质,使广大群众既增强维权意识,又增强履行义务的意识,为促进社会和谐营造了良好的法制舆论环境。农民通过参与上述法制教育,可以弥补文化素质方面的不足,可以培养“新市民”的种种新观念,可以获得法制意识的提升。
总之,只有通过加强对农民的教育,才能根本解决解决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经济项目顺利的建设和农民所遇到的困境问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