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建议
发布时间:
2015-03-20
来源:
一、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情况及存在问题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通过推广产业链科研体系的建立将原来分块分割的科研和推广项目有机的整合,围绕产业发展需求,进行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究、集成和示范;以农产品为单元,产业为主线,建设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环环相扣、服务国家目标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可以有效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增强我国农业竞争力。其对提升国家、区域创新能力和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为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农业部、财政部自2008年共同启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以来,目前建设的50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共设50个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将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依托具有创新优势的中央和地方科研资源,针对每一个大宗农产品设立一个国家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由若干功能研究室组成),并在主产区建立若干个国家产业技术综合试验站。体系的主要职能是围绕产业发展需求,进行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究、集成和示范;收集、分析农产品的产业及其技术发展动态与信息,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为用户开展技术示范和技术服务,为产业发展提供全面系统的技术支撑;推进产学研结合,提升农业区域创新能力,增强我国农业竞争力。在管理机制上,通过设立管理咨询委员会、执行专家组和监督评估委员会等,确保决策、执行和监督三个层面权责明晰、相互制约、相互协作。调整和完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明确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基本思路。
建立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意义在于:一是合理安排,避免重复。按照农业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合理安排专项资金在产业发展各环节、各产业和各区域的投入,与国家科技计划(专项)资金、地方政府资金和建设依托单位资金等有机衔接,避免重复交叉。二是稳定支持,动态考评。建立稳定支持、有益于产业技术体系持续发展、不断创新的长效机制。建立年度考核和综合考核相结合的绩效考评制度,根据考核结果实行优胜劣汰,动态调整。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启动运行近5年来,各体系的专家和团队成员紧紧围绕农业发展的核心任务,积极开展工作,做出了很大贡献,突出表现在“四个一”:建立了一支稳定的专家队伍;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性发展难题,研究提出行业发展趋势和政策建议并积极争取支持;培养了一批管用的技术人才,通过广泛深入的技术培训,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科技人才;形成了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密切了科研推广与产业的直接联系,初步改变了以往产学研推脱节的局面。
从全国各地情况看,目前,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大多只完成第一期的建设,后续产业的建设还有待加强,而且在建的部分体系的经费没有到位。另外,还存在多头管理、重复设置和经费下拨延误等情况,如:广东省有农业部现代产业技术体系专家30多名,每年农业部下拨经费70万元;广东有综合试验站10个,每个站国家下拨50万元经费。但每年广东省财政厅都延误拨款,一般到8月份经费才到位,到12月中旬又上交归零。导致农业部产业技术体系科学家不能及时使用科研经费,严重影响了岗位科学家和综合试验站的正常工作。
二、加强现代农业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
1、明确以省政府牵头对农业类科研、农业基地建设和农业成果推广项目进行整合,形成以产业技术体系为主的现代农业科研和推广体系。建议有关的科技归口管理部门进一步改革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将现有的各项农业或者涉农各项科研项目计划纳入统一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管理框架,由农业部门统筹规划,统筹协调,统筹管理,减少科研项目的多头管理和重复申报问题,加大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团队的经费支持力度和支持的稳定性。
2、科学设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结合全国农业产业实际,尽管避免重复或以单产业设置体系,注意同类产业的整合。对农业部产业体系重点设置的产业,实现国家和省体系的科学对接。可以不重复设置岗位,国家体系岗位科学家团队成员可以作为省体系的岗位科学家,但需设置3-5个综合试验站。在综合试验站设置上要以县级农科所为主,适当考虑建立企业试验站。
3、按时足额拨付经费。各地延误体系经费的下拨,可能有政策原因,也可能是内部利益问题,延迟下拨可能会产生利息或用于资金挪用。对此问题国家要高度重视,找出原因,以保证经费的按时下拨。
相关新闻